佛健康养生茶道

adminer

佛 教 与 茶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以后,很快就与茶结缘。

雁荡山茶园

一、茶与佛教的渊源关系

1、茶是僧人生活的需要

佛教坐禅饮茶是僧侣与茶结缘的开始。据《晋书•艺术传》载,东晋著名僧人单道开(敦煌人),他在后赵都城邺城(今河北临漳)昭德寺修行,坐禅十分刻苦,不畏寒暑,经常昼夜不眠四十余万言,以“饮茶苏”解乏,防止睡眠,表明最早佛教徒饮茶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坐禅修行。《续名僧传》说,释法瑶是南朝僧(),精通茶道,由于洁身修性,以茶养生,用膳时总要饮些茶,活到七十九岁时,齐武帝还传旨,让他作为长兴地方官“致礼上京”。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写道:“(唐)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终使僧人按佛法要求,饮茶成风。

山泰灵岩寺

而众多高僧对茶的推崇,终使茶成了养生之物。

2、茶成为“和尚家风”

对茶开光

佛教认为茶是一种养身正心之物, 于是, 饮茶便成了“和尚家风”。据宋代普济的《五灯会元》载: “问如何是和尚家风? 师曰: 饭后三碗茶。”在唐代诗僧皎然诗中, 亦有“三碗便得道, 何须苦口破烦恼。” 其实, 在僧侣生活中, 何止三碗茶呢? 据宋代道原的《景德传灯录》载: 说和尚的生活是“晨起洗手面、吃茶,吃茶了事, 归下去打睡; 起来又是洗手面、 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 上堂吃饭,饭后洗手面、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总之, 事事与茶相关, 僧侣生活中离不开茶。为此, 饮茶成了寺院的食规之一。特别是宋代, 在中国许多寺院中, 形成了一套肃穆庄严的寺院普茶仪式,最有名的当推径山寺茶宴。

名山智矩寺普茶

3、惟茶是求,以茶悟性

在饮茶成为“和尚家风”之后,僧侣们便把茶与佛教清规、饮茶论经、佛教哲学、人生观念融为一体,从而产生了“茶禅一味”的佛教茶理。但这不是说禅就是茶,茶就是禅, 它指的是禅与茶在精神上的互通。所以,佛教认为茶有“三德”:

一是能提神,坐禅时可以通夜不眠。

一是在满腹打坐时,可以帮助消化;空腹打坐时,可以提供营养。

一是茶是“不发”之物,能使人清心,不淫欲,不会乱性。

日僧惠明上人认为茶有“十德”:

诸天加护,

父母孝养,

恶魔降伏,

睡眠自除,

五脏调和,

无病无灾,

朋友和合,

正心修身,

烦恼消除,

临终不乱。

特别是禅林法语“吃茶去”,不但悟出了佛教的理念,而且还暗藏着佛教的禅机。这个典故,说的是唐代赵州(今河北赵县)古佛从谂禅师,常住观音寺。他认为饮茶能大彻大悟,所以,嗜茶成癖,每说话前总要一声“吃茶去。”《广群芳谱•茶谱》引《指月录》载:“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

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

后院主问曰:‘为什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

这是因为僧人认为饮茶可以悟茶理而至悟佛理,从而,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所以,认为吃茶能悟性。

吃茶去碑

赵州柏林禅寺

4、茶是沟通神灵的天桥

由于茶理与茶法是相通的,于是众僧视茶为“神物”,把它供在寺院神桌上,使神灵也能享受到茶。据四川名山永兴寺保存的宋代《寺院食规》记载:早在宋时,永兴寺就有必需在佛前供蒙茶的做法。

四川名山永兴寺

永兴寺食规

西双版纳寺院贝叶经

时至今日,在西藏许多寺院里,还经常可以看到众多佛教信徒,有向佛献茶之举。据梁萧子显《南齐书》载,佛教忠实信徒南朝齐世祖武皇帝,在他临终时立下遗诏,说在他“归天”后,灵座上“勿以牲为祭,”只须“茶饮”而已。

以茶祭天

以茶祭祖

又据宋代钱易的《南部新书》载,唐大中三年,东都进一僧,是年一百二十余岁,宣帝问他,“服何药而至此?”进一答:“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本好茶,至处唯茶是求。或出,亦日进百余碗。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宣帝闻听此言,才知长寿秘诀,“赐茶五十斤,令居保寿寺。”

其实,佛教的修行方式,重要的一条,就是僧人要不饮酒,非时食(过午不食),戒荤吃素。而坐禅讲究专注一境,静坐思维,以求解脱。为此,需要有一种既符合佛教戒规,又可消除坐禅带来的疲劳;同时,还可弥补过午不食的营养物,而茶的营养保健和药理功能,便成了僧侣生活的理想饮料。在这种情况下,使饮茶成了“和尚家风”,而使茶理和佛理互通相融,这就是“茶禅一味”。

表明在唐及唐以前, 佛教寺院与茶的关系, 主要用来以茶养生, 以茶正心。

二、 佛教对茶文化事业的贡献

在历史上,佛教对茶和茶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其贡献是多方面的,主要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推动了饮茶之风

佛教认为茶德精神,是与禅学相通和相融的,所以,提倡禅宗修炼时饮茶。佛教信徒遍及整个中国;加之僧人行遍天下,对饮茶的传播和号召力,比一般人更见效,速度更快,为饮茶很快普及到民间做出了贡献。。

2、创造了饮茶意境

佛教不仅提倡饮茶,而且还创造了饮茶意境,把饮茶与禅宗哲学思想结合起来。诗僧皎然,是“茶圣”陆羽的挚友,他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写道:“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这里,皎然把饮茶过程中的“静心”、“自悟”贯彻到禅宗思想中去,使饮茶与山水、自然、宇宙融为一体,在饮茶中求得美好的神韵和精神寄托。所以说,饮茶“便得道”,可以“涤昏寐”、“破烦恼”、“清我神”,这样就把饮茶与佛教的“大彻大悟”联结起来了。

3、发展茶叶生产

俗语说 “名山有名寺,名寺出名茶”。佛教崇茶、尚茶,更为茶叶生产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庐山东林寺名僧慧远,用亲手栽制的茶与诗人陶渊明吟诗饮茶,叙事谈经,终日不倦。

东林寺与庐山云雾

唐时,有许多名茶出自寺院。当时浙江普陀山的僧人广植茶树,创制了著名的普陀佛茶。

普陀寺院与佛茶

径山寺与径山茶

宋代,贡茶产地福建建溪,其地从南唐开始便是佛教盛地。建茶的兴起,应是包括南唐僧人在内的历代僧侣努力的结果,才引起宋代朝廷的注意。又如福建武夷山天心观僧人栽制的大红袍,安徽九华山寺院僧人栽制的九华毛峰,浙江天台山万年寺僧人栽制的罗汉茶,浙江余杭径山寺僧人栽制的径山茶,江苏洞庭山水月庵僧尼栽制的碧螺春茶等,无一不与僧侣有关。特别是中国古代的传统历史名茶,或多或少地印有佛教的踪迹。

万年寺与峨眉竹叶青

4、传播茶事文化

在中国茶业发展史上,佛教对茶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对茶的向外传播,更是功不可灭。

公元四世纪末五世纪初,佛教由中国传入高丽,随着天台宗、华严宗的往来,饮茶之风很快进入朝鲜半岛。据《东国通鉴》载,在唐时,“新罗兴德王之时,遣唐大使金氏,蒙唐文宗赐予茶籽,始种于全罗道之智异山。”公元十二世纪,高丽的松应寺、宝林寺等著名寺院积极提倡饮茶,使饮茶之风很快普及到朝鲜民间。

中韩佛教交流纪念堂

国清寺与日本种茶

中国茶传入日本,一般认为始于汉代,但有文字记载的是唐代,第一个从中国学习茶事的是日本来华学佛的高僧最澄。他于公元805年从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学佛后将茶种带回日本,种于近江(今滋贺县境内)的台麓山。接着日本高僧海空也几度往返于日本和中国,也带去饼茶和茶籽,他们都为中国茶种传到日本起了重要的作用。而最先把中国禅宗茶理带回日本的僧人,是宋代从中国浙江天目山径山寺学佛的南浦绍明和在浙江万年寺学佛的荣西禅师。他们回国后,都将中国的饮茶之道,在日本寺院和民间广为宣传。高僧荣西还写了《喫茶养生记》一书,宣传饮茶好处,使日本饮茶之风很快地普及开来。

日本建仁寺内最澄像

三、对佛茶的认识

1、茶与佛教结缘:

(1)生活需要

(2)和尚家风

(3)用茶悟性

(4)沟通神灵

结果是“茶禅一味”,茶理与佛理统一。

2、何谓佛茶

(1)寺院栽培制作

(2)用以养生修心

(3)蕴含佛法意境

结果是佛意天成,可以大彻大悟

3、佛茶的意境

饮佛茶:

(1)僧侣,悟性,保持一颗平常心

(2)信徒,意念,相信佛在其中

(3)国民,能使身心健康

总之,佛茶能给人以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是其它茶无法达到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佛茶的作用显得更为可贵!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佛健康养生茶道

文章链接:https://www.changshijun.com/c21606.html

该作品系作者结合行业标准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侵权请通过投诉通道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

目录[+]